他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西安交大医疗联盟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西安交大海康健康和康复科学工程研究院临床应用研究Ⅰ部副主任。他是全国著名的中西结合康复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骨科与肌肉骨骼疼痛康复、老年病及肿瘤康复28年。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1部,参编6部。围绕着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医疗与健康促进率先在陕西省综合医院开展医学与体育跨界融合及社区康复模式探索。他乐于接受前沿科技赋能医学,选择了维塑科技3D智能体测仪来尝试新的运动康复疗法。
他每周末前往社区,带领团队为居民进行义诊,自2011年至今已坚持10载,长年义诊的善举,深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誉。他和他的团队也得到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和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会长刘淇等领导的亲切接见,赞扬他是“雷锋式的好医生”。与此同时,他仍在不断学习优化现代运动康复理论,将现代智能设备与传统治疗手段相结合,创立工作室带领团队继续为来自全国等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在运动康复领域贡献自己的能量。
本期维塑专访,我们亲访邓景元教授,透过专家视角,了解体医融合及运动康复发展趋势。
本期专访地点:邓景元工作室
工作室简介:邓景元工作室(西安双运阁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位于西安大兴善寺内,致力于慈善服务,践行于社区康复,努力推广全民健康康复新理念,创新健康管理新模式。通过在社区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使社区居民大健康管理服务基础得以完善,使传统中医药文化得以发扬,使健康理念在汇聚专业团队对客户的健康数据实时分析。对亚健康人群进行最专业的一对一专家诊断、私人定制专属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等。
邓景元教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西安交大一附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西安雁塔邓景元社区康复志愿服务中心主任。西安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西安市雁塔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西安市雁塔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从事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医、教、研工作28年,发表论文30余篇,SCI 5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围绕着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医疗与健康促进率先在陕西省综合医院开展医学与体育跨界融合及社区康复模式探索。兼任健康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脑卒中康复专委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机构联盟社区康复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会老年病康复学组委员。陕西省保健委员会专家,陕西省老龄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陕西省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专家,陕西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康复医学会中医康复专委会主委、社区康复专委会副主委、康复医学教育专委会副主委、康复治疗师委员会副主委,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体医融合专委会副主委,陕西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总干事,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康复专委会副主委,陕西省保健学会脊柱与关节疼痛专委会副主委、医养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慈善联合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等职。2015年作为医院专家组主要成员为全国首家佛医结合的康复机构——西安交大一附院大兴善寺康复院区做了总规、施工设计、设备规划及康复人才储备等工作。指导省内外多家康复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规划建设。2017年成立全国首家社区康复志愿服务中心——西安雁塔邓景元社区康复服务中心。
目前在研项目:基于增强神经环路调控的手指/腕协同康复训练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脑机交互与神经调控数字医学技术;基于认知机理与无创脑机接口技术的移动式康复系统;肌电、脑电信号信息建模及针灸的影响;脑功能映射与信息建模;防压疮坐垫的效果评价研究;颈椎结构枕的效果评价研究;多光谱治疗仪对骨质疏松的疗效研究,基于社区的慢病管理与健康促进研究等。
社会殊荣:因长年在社区的义诊曾荣获2013年度西安市“优秀志愿者”、2014年9月西安“好人榜”、2016年全国“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2017年3月“中国好人”、2017年度“全国最美志愿者”、2018年陕西省“百名孝亲敬老”之星等称号。2021年7月被推选为2021年全国十四运和残特奥会火炬手,代表医务工作者群进行了火炬传递。
提起邓教授,最让人内心震撼的还是他10年义诊历程的坚持,“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的荣誉称号已经能够说明一切。
自2011年5月28日交大一附院在红专南路社区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至今,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邓教授都会坚持每周末来到社区,与他的康复团队一起义务为社区残疾人进行一对一康复治疗和训练。在邓景元教授的带动影响下,团队已发展到300多人,团队服务时长3100小时,中医诊疗8949人次,针、艾灸、推拿及康复训练治疗43893余人次,进行健康知识讲座76次,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500余份,赠送社区康复设备近10万余元。
提到这段佳话,邓教授表示:最开始,他只想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一些社区的残疾人士,因为从小的家庭教育他就被教导,“要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更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在进行了系统的中医知识学习与多年的临床诊治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当医院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开始义务诊疗时,邓教授义不容辞的扎根基层展开服务。利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为主,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开展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中医辅助治疗。
只是没想到,每周一次的义诊一做就是10年。他只记得许多因各种并发症丧失行动能力的患者,在一次次义诊中恢复有佳,许多常年颈肩腰腿疼痛的患者在一次次针灸推拿后症状消失,笑脸重现。随着义诊的不断进行,许多患者从行动不便,疼痛难忍的状态,渐渐可以自由行动,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看到他们的康复,我也很有成就感,再到后来义诊宣传,许多外地患者也会赶来就诊。我也渐渐觉得这是一份责任。现在,我更加希望通过我个人的努力,培养一支团队,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但是如果发展为团队事业,那么就会有无数个10年能够为患者带去更多的帮助。”言谈间,邓教授也阐述了自己的心声。
现在每到周末,邓教授仍在继续坚持义诊,这是无数等待治疗的患者的期盼,更是一份践行自身价值,回报社会的坚守。
作为拥有近30年临床诊治经验的中西结合康复专家,邓教授对于当下大众体态健康问题颇为关心,随着异常病例的不断增加,他发现体态健康问题已经开始向着年轻化、严重化以及被轻视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异常体态的年轻化,由于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所有家长的共识,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占据了孩子们的课后及周末时间。导致很多青少年过早的出现了视力衰退、体态异常、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殊不知这样一味的追求成绩只会适得其反,忽视孩子的健康可能最终会让孩子失去站在起跑线上的权利。
其次是体态问题的严重化,很多患者在基础体检数据中并没有显示什么异常,但是经过仔细筛查却能发现很严重的颈椎、腰椎问题,这些患者往往都是从长时间高强度的办公室工作,长时间的久坐伏案让他们在三四十岁的年纪就有了五六十岁的骨骼状态。严重的干扰了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
最后也是邓教授最担忧的就是人们对于体态健康的不重视,很多人对于健康的概念还停留在不抽烟、不喝酒、低油少盐这些外在事项,对于身体内部的则在不出现明显症状之前,是不会主动进行身体筛查的。所谓的脖子僵硬、头晕眼花、腰酸腰痛,都觉得只是暂时的劳累导致,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等严重到一定程度才会就医诊治,殊不知已经错过了最佳调理阶段,把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
除了人们的过度轻视之外,复杂的体态检测评估流程也为健康体态的普及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传统的基础身体评估方法以目测,尺测及FMS(功能性运动测试)为主,虽然能够测量出体态异常程度,发现身体功能的不对称性及稳定性。但是由于需要人工介入检测评估流程,对评估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要求,难免存在误差。同时许多评估项目都以等级评分来评估结果,所以对于细微的异常体态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
所以在日常诊疗中,邓教授也会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共同分析评估,以得出准确的患者体态机能状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器械设备开始进入各个医疗领域,为医生带来愈发便捷精准的技术支持。邓教授也一直在关注着体检、体测、体适能方面的医疗科技动向。
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出现,现代智能体测慢慢建立起了完善的流程。利用生物电阻抗技术可以快速获取身体成分信息,利用便携设备获取血压、心率、血氧、肺活量等数据赋能体适能检测,邓教授也在不断学习和更新,将现代智能科技融入原有的中西结合诊疗方法当中,逐渐形成了符合当代人类需求的综合检测评估与运动康复方案。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等政策的颁布实施,体医融合已由当初的战略规划进入实质发展阶段,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
邓教授非常认同体医融合的价值,区别于有病才就医的传统观念,“体医融合”是以医疗问题为导向,组织人们进行安全、有效的体育锻炼,特别注重发展健康运动技能,以区别传统的运动技能。体医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引导,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为健康目标,服务范围是全人类、全生命周期,全疾病过程的三全覆盖。
所以现在的康复训练,往往是一整套完整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首先是全面的动、静态身体机能评估,将动态与静态结合在一起,获取完整身体报告,医生便可以利用评估报告来针对性的开具运动处方。指导患者开展科学康复运动,在不断地运动与体测过程中,患者便会渐渐改善自身体态,最终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维塑也的确带来了良好的使用体验及产品价值。便捷的体测流程能够让患者快速的完成身体检测,获取多项体成分及体态信息,行动不便的患者也能正常进行体测,非常方便。详尽的检测评估报告则为病情诊断及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可视化的3D模型则能够让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好的配合诊断治疗。减少了患者对于诊断结果的不信任,方便后期康复治疗。
直到现在,邓教授也没有停止对于医疗智能科技的关注,了解到维塑目前的产品发展方向时,他说:
“你们的产品在体态评估方面确实做了很大的创新,是我们的日常检测评估的好帮手,希望在今后的研发中,能够整合更多的检测评估体系,通过一次体测获取到更多的患者信息。
同时希望你们能够在商业探索的同时,尽可能的关注底层社区的医疗需求。在今后的医疗资源分配中,社区医疗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的10年义诊其实就像是一所社区医院,解决了群众一部分看病需求,也为医院减轻了一部分资源压力。如果能够有适配于基层的定制化体测产品,那么一定是我们最需要的设备之一。”
聊到未来的发展,邓教授表示,随着现代人们的学习耕作强度不断增加,异常体态健康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年轻化、特殊化。好在国家通过全民健身、双减政策等措施,帮助孩子们减轻负担,鼓励大家积极运动,这都是非常好的信号。
但是想要远离体态健康问题,还是要从检测评估做起。无评估,不运动。不管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阶段、还是工作后的定期体检,或是中年后的隐患排查。检测评估都是最便捷也最重要的一步。
未来随着更多智能检测设备的出现,体测评估一定会向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发展,每个人从青少年时期的到中老年的各项体测数据报告都会记录在系统内,这样就能通过不同区间的体测数据找到线性逻辑,从而更加精准的发现影响健康的异常变化,同时也能更加方便的开具运动处方与阶段性诊疗方案。
最后我们询问了邓教授有关疫情期间的运动方法及注意事项。邓教授也和我们做了一些个人分享。
首先是减少久坐不动的持续时间,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对身体的损耗高,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放松肌肉与关节,尽可能的避免一屁股坐一天的现象。其次要加强身体锻炼,这个锻炼不是普通意义的跑跑步,跳跳操,而是从根本上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把锻炼当作工作来完成,健康饮食、正常作息、适度锻炼,身体就不会向着恶性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是大家目前比较忽视的就是体测问题,很多人在进行运动后反倒会觉得身体不适,这就是身体有些异常的信号。肌肉含量少、体脂率过高、异常的脊柱曲线、不良的腿形和运动姿态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你的运动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运动之前一定要充分的了解我们的身体。
最后,与疫情共存一定会变成目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面对疫情,我们要科学应对,坚持运动锻炼。虽然现在的社会不再需要我们频繁剧烈的保持运动,各种药品也能有效对抗病毒及细菌,但这些并不是保证身体健康的灵丹妙药。一个强健的体魄可以大大降低我们患病的机会与衰老的速度。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当下这场正在进行的疫情当中,健康身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希望借助此次疫情,我们大家能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写给西安
此时此刻,古都西安正在接受着
严峻的疫情考验,邓教授也再次
鼓励大家坚持运动锻炼,同时
向大家传达了自己的箴言:
居家隔离,共克时艰
科学运动,优化生活
借疫情反思生活方式
积极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
“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西安,加油!
Comments are closed